趣说我国古代“奇葩”税费
早在4000多年前,伴随着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的建立,我国就出现了原始、简陋的税赋制度“贡法”。由此开始,经历数千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现代税收制度。在漫漫历史演变中,古代税费之稀奇超乎想象,甚至连“剩女”都要交税。早在4000多年前,伴随着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的建立,我国就出现了原始、简陋的税赋制度“贡法”。由此开始,经历数千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现代税收制度。在漫漫历史演变中,古代税费之稀奇超乎想象,甚至连“剩女”都要交税。
剩女税
西汉初年,秦末的连年征战,导致全国人口锐减,大面积农田耕地被毁,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汉惠帝为提升劳动力,鼓励大家多生孩子,并在征税时出台了针对“大龄未嫁女青年”的特殊政策——“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算,是由商鞅创建的一种人口税,成年人都要缴纳,正常情况下,每年每人一算,即120钱。但15岁到30岁的未婚女性竟要缴纳5算,即600钱,相当于当时一个成年人全年的口粮!
拔钉钱
五代后晋末年,宋州节度使赵在礼横征暴敛,民间怨声载道。在其离任时,当地百姓喜形于色:“此人若去,可谓眼中拔钉子,何快哉!”赵在礼听闻此事大怒,为了报复宋州百姓,请准留任一年。不久,赵在礼官复原职,回到了宋州后,要求州人每户交纳“拔钉钱”一千文,当年就获钱一百万文,全部据为己有。
渠伊钱
南唐时期,庐州观察使张崇负责当地官员考核,后又兼理民事。此人贪欲极大,不仅向下属府尹县令索取贿赂,而且想方设法鱼肉百姓。有一年,张崇去江都晋谒皇帝,庐州有人传说:“张崇要调动啦,马上就离开庐州了!”庐州百姓听后欣然相贺:“渠伊必不复来矣!”用白话说就是“那帮家伙一定不会再回来啦!”可事实上张崇并未调动,他回到庐州知晓此事后,恨透了庐州百姓,不禁盘算报复之法。不久之后就下令按人头征收“渠伊钱”,每人千钱,中秋节前交纳。爪牙们整日催科,庐州百姓的日子雪上加霜。
捋须钱
接着上一个故事。第二年张崇又去晋谒皇帝,人们又误传他不回庐州了。可大家不敢再说“渠伊必不复来矣”了,而是见面时捋捋胡须,以表示“张崇滚蛋了”的喜悦心情。谁知过了几天张崇又回到庐州,了解情况后又张贴告示,按照“渠伊钱”的例子,开征“捋须钱”,庐州百姓叫苦不迭。到了南唐末年,连鹅生双黄蛋、杨柳结柳絮都要交税。
出门税
即商贾出城门交纳的税款。南宋时期,重农抑商思想横行,加之政府不堪军费重负而横征苛敛,因此商人们运销货物穿州过府,途经城门就需用银铤缴税,“南宋出门税银铤”就是这段历史的主角。银铤,是唐代以来的流通货币,到了宋代演变为税收特种货币,民间持有作为“完税凭证”。银铤主要出现在唐、宋、金时期,因其常见形状为圆首束腰、平首束腰和弧首束腰,民间俗称“猪腰银”,元朝以后演化为银锭、元宝。武汉税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是一枚“南宋出门税银铤”,这枚表面斑驳的银铤,再现了那段奇特的税收历史,也见证了那个封建朝代的民生凋敝和腐败丛生。
养廉银
清朝雍正皇帝倡立的官员“工资”制度,本意是藉由高薪鼓励官员廉洁从政、避免贪腐,故取名为“养廉”。养廉银来自地方火耗或税赋,因此视各地富庶与否,养廉银数额均有不同,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本薪的10倍到100倍。但是最终历史和现实再次告诫我们,厚薪止不了贪欲,养廉银养不了廉洁,以厚薪养廉来防治贪腐只是扬汤止沸。
厘金
又称“捐厘”,是晚清地方筹集军饷的方法。推行之初,清政府对此并无统一规定,“只议定用兵各省,得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酌量抽厘济饷”,因此各省厘金制度“各自为政”,致使厘金成为一种无法度可守的税制。厘金就其课税品种的不同,可分为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土药厘四类。其中以百货厘举办最早、范围最大,“举凡一切贫富人民自出生到死亡,日用所需之物,无一不在被课之列”。在全国通行后,不仅课税对象广,税率也极不一致,有的高达百分之二十以上。厘金的出现对于晚清政府来说,起到了以盘剥人民来镇压革命和增加税收的作用,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反人民性。
粪税
中华民国是一段军阀割据的战乱时期,稍微有些兵力的人都会自立为王、横霸一方,他们狂征暴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其中有个叫杨森的四川军阀,他在主政成都期间突发奇想,对进城挑粪的农民开征“粪捐”。“自古未闻粪有税,如今唯有屁无捐”就是对这一荒唐制度的尖刻讥讽。
不难看出这些“奇葩”税费的出现,无不伴随着法治的缺失、政府的腐败以及社会的动荡。庆幸的是,这些荒唐的制度已成为历史趣闻,我国现代税收制度体系正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而日臻完善,让我一起投入到这如火如荼的新时代建设中吧!